智库建言:《推进泾河新城泾河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 2020-02-16 12:40:00
- admin 原创
- 3045
泾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最大支流,是一条典型的多泥沙河流,来水来沙具有水少沙多、年内年际分配不均的特点,成语“泾渭分明”就源出于泾渭两河的交汇之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确保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善治秦者必治水”,当前西安市已全面启动了“全域治水 碧水兴城—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作为“长安八水”重点治理工程之一,泾河综合治理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拓展新城生态环境空间,促进大西安北跨战略核心聚集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针对泾河新城泾河综合治理工作,从五个方面提出建议,具体如下:
(一)规划衔接,合理定位。随着大西安北跨战略的逐步实施,泾河新城段泾河已经演变为城中河,与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泾河治理应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与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紧密衔接,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结合新城“大西安北跨战略核心聚集区”的发展定位,将河流治理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统筹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和水文化,合理定位综合治理的目标,为推动泾河治理保护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明确方向。
(二)生态治理,优化设计。泾河虽然堤防建设及河道治理较为滞后,是“长安八水”治理工作起步较晚的河流,但也是河道自然生态风貌保护较好的河流。应遵循“保护为主、生态治理、自然恢复”的方针,实施堤防建设、滩面治理、生态修复和生态防护工程。尤其要重视泾河的水文泥沙特性,因势利导,优化设计,科学核算并保证河流生态流量,减少拦河闸坝等硬质化设施,合理布置调蓄湿地和弹性蓄水湖泊,坚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改善河流水质、水文和地貌条件,提高生物群落多样性,沿河打造绿色生态长廊。
(三)传承历史,弘扬文化。泾河新城及周边地区自古文化名人辈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这里有中国现存最高砖木结构塔——崇文塔,这里诞生了天下第一商帮——陕西商帮,蕴含“神秘金花”的“茯茶”在这里诞生并走向丝路各国,这里有关中八惠中的泾惠渠,其前身郑国渠是与都江堰、灵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讲话中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泾河作为黄河二级支流,两岸滨水廊道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并融入流域和区域内丰富的文化元素,尤其是水文化元素,合理布置文化展示节点,弘扬流域文化内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四)严格程序,强化管理。泾河治理应严格按照水利项目建设程序开展工作,包括各个子项目的立项、可研、施工准备、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建设实施等,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及时序,完善好项目报批、审查等阶段所需的相关材料,做到项目建设程序合理。同时,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治理任务,统筹协调工程占地及周边开发建设,重视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和隐患,保障建设项目有序开展。
(五)多措并举,保障资金。要积极争取中、省、市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以及各类水利专项资金,同时,要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在工程建设、工程管护等领域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多渠道筹措资金。可以开展综合治理后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和价值评估,为水土资源价值转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化提供定量依据,协调地方财政,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出让受益,用于泾河治理和新城水系建设,构建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我们相信,通过实施泾河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构筑“水、滩、堤、林”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文化长廊,最终一定能把泾河打造成为支撑新城高质量发展、造福两岸人民的幸福河。
备注:本建议由陕西高校新型智库生态水利 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西安理工大学)朱记伟教授撰稿,在西咸新区泾河集团内刊《集团时讯》专栏发表。